「我家住在解放街」从协丰长绸布店到芦淞服饰产业群再到……

发布时间:2019年09月27日

来源:株洲交通频道新媒体出品

阅读:258次

我家住在解放街

从协丰长绸布店到芦淞服饰产业群再到个性化订制

芦淞服饰产业群

     买衣服,去株洲,外地人提起株洲,首先会想到的是株洲的服装,然而,从芦淞服饰的兴起到今天,已经走过了30多年,30年说长不长,说短不短,但经过30多年的打拼,芦淞服饰却已经从过去的“马路市场”发展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市场群,创造出全国每4条女裤中就有1条产自芦淞的骄人成绩。

       无论春夏秋冬,不管刮风下雨,每天天刚蒙蒙亮,大多数人还在梦乡的时候,芦淞服饰市场群已经开始热闹起来,一群群穿着红马卦的背包客,用推车或是肩扛手提,将满大街装着服装的包裹,运往各大服饰市场。45岁的背包工文勇清就是其中的一位。

      20号凌晨5点多,踏着晨曦,记者来到华丽大市场门口,放眼望去,从华丽市场到芦淞市场沿线的街道上,密密麻麻躺着一个个硕大的包裹,穿着红马卦的背包工们,都在以极快的速度,将包裹进行分拣运走。

      文勇清告诉记者,他来自衡阳,在华丽市场从事背包这项工作已将近10年。

       每天早上6点到9点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,按照季节分,服装包括春装、夏装、秋装和冬款,下半年的话,从9月份开始到12月份是高峰期,他们特别忙碌。

       他说,作为背包工,他们是靠运送包裹赚钱,在10年的时间里,他感到芦淞市场群的变化非常之大。

       文勇清:以前10多个,货物包档口没有那么多,货物包就少些,现在市场通过改造,档口增加,货物包就增加不少,一早上从武汉来的就超过五六十个。

       正是随着配套设施的完善,现在他们也比刚来时要轻松很多,效率更高,至少不用背着硕大的包裹一层一层地去爬了。虽然他只是背包工,但他也随时关注着芦淞服饰市场群的发展,他发现,芦淞服饰市场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,网络销售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。

协长丰绸布店

       穿过芦淞市场群热闹的场景,当我们沿着历史之河,上溯到新中国成立之时,株洲1956年建市之时,那时候,解放街就是大部分老一辈株洲人的记忆,在年轻人的脑海里,连记忆都无从谈起。

      那时候的株洲有服装产业吗?其实,株洲是中华服饰文化的起源地,传说神农炎帝曾在株洲“织麻为布、制作衣裳”。因此,服饰产业需要传承。今年已经80岁的退休干部、摄影爱好者陈瑛告诉记者,新中国成立之时,解放街除了一家饮食店、一家糖果厂等几个少数的小厂外,服装店仅仅只有一家协长丰绸布店。

     虽然,这家协丰长绸布店虽然现在没有几个人知道,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。原市博物馆馆长、文史专家曹敬庄曾经说过,协丰长绸布店原来位于芦淞区徐家桥南头东侧约50米处的解放街东街176号,房屋结构坐北朝南,硬山顶,封火山墙,砖木结构,两层阁楼式。前面当街,大门上方有晒廊,店内为一大通间,长28.2米、宽8.45米,店后紧挨着建宁港。

      1930年8月24日,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根据中央意图,决定进攻长沙。部队遭受较大伤亡后。9月12日,红军从长沙撤围,毛泽东率总前委机关从长沙撤回到株洲,并住在港口街一家竹器店里,总前委则驻解放街东街协丰长绸布店。13日下午,在店内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扩大会议,即株洲会议。”作出了攻取吉安、转战到江西广大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和壮大革命力量决定,以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,以农村包围城市。在协丰长绸布店召开的株洲会议,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

       新中国成立后,绸布店曾改做株洲市衡器厂厂房,1984年,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1987年,厂房成为危房后,衡器厂迁出,此后房子闲置一直未修缮。解放街开始改造后,就彻底消失了。留下的只有文字记载和记忆了。

       随后在几十年的时间里,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,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,在政策的鼓励支持下,株洲的服饰产业开始逐步发展壮大,从最初的芦淞市场,不断向周边扩张延展,形成了现在的服饰产业群。

      陈瑛说,芦淞市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,80年代才开始出现,而且当时很简陋。

    看着今天芦淞市场群的繁华,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,并不知道当初发展的艰难,改革开放之初,上个世纪80年代,一群对服装有着追求的人来到芦淞,从肩挑手提做起,从马路市场摆摊起步,经历了一个艰苦奋斗的历程。今年已经60多岁、来自湖北咸宁的戴先生,改革开发初期,就离开家乡来到株洲,从肩挑手提做服饰鞋帽开始,起早摸黑,历尽艰辛,追逐着自己的梦想,虽然经过30年的努力,自己已经发家致富,但他至今保持着当年的勤奋,仍在芦淞市场群从事鞋类销售。

私人高端订制

      如果把戴先生看成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芦淞服饰人,那么,郭艳香女士算是第二代芦淞服饰人了。作为红香玉私人高端订制生活馆的老板,刚开始,她在老家益阳做了两年服装零售,1995年经老乡极力推荐,她们一家来到株洲。

      她说,当时芦淞服饰市场,只有芦淞市场、凇南和结谷门几家市场,真正做时装的还只有芦淞市场。她刚开始是做女装,后来做新娘装、旗袍等,从广州、武汉等地进货,为了省钱,坐火车经常是买站票,非常辛苦。

      随着后来生意越做越大,越做越好,她除了销售,又有了自己的加工厂。

      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,对高端服装的需求越来越大,她改变经营思路,除了大众化的服装,她开始摸索着转型,实行多元化、品牌化,开设高端的生活馆,高端订制专做旗袍。

      不仅是她开始转型,整个芦淞市场群的服饰产业,也都在时代的驱动下积极转型谋发展。

      郭艳香说,从业20多年来,她认为,芦淞市场群的崛起,应该是2000年以后,尤其是2010年左右开始快速崛起,很多市场如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。尤其是近三年来,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,芦淞服饰又迎来新一轮的增长发展期。

      经历过创业的艰辛,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郭艳香说,从事服饰行业是她年轻时的梦想,现在她感到很欣慰也很满足,儿女们在她开创的事业上,也正满怀信心继续这项事业,20多年从事服饰行业,她也感慨万千。

      郭艳香:要不停的学习、不停的成长,树立自己的品牌,一份汗水一份收获,当你付出了,你用心做了,赢得了客户,而且要诚信,现在竞争越来越大,自己要做好自己的品牌,要与时俱进,跟上时代的步伐。

     芦淞服饰产业从起步时的粗放经营到现在的规模化经营,从走量开始到品牌化发展,芦淞服饰走到今天,一直在不断壮大和转型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发展,服饰不断凸显出个性化和品牌化。高端订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,但高端订制毕竟成本高、售价高,如何走入寻常百姓家呢?这就意味着,高端订制,要从个体的私人定制到公司化运作的转变。

那么,服装定制如何走向大众化,让人们都能消费得起呢?

     湖南芦淞服饰品牌文化营运有限公司黄伟军董事长告诉记者,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的快速升级,服装行业已发生深刻变化。个性化定制与柔性化、智能化生产已经兴起,国内很多知名品牌已涉足定制领域,如报喜鸟、雅戈尔、杉杉、金利来、沙驰等。作为全国服装产业十大基地的株洲芦淞服饰,如何在这波产业大调整中实现弯道超车,再创辉煌,是时代赋予广大芦淞服饰人光荣且艰巨的使命。

     黄伟军:传统的服装店子确实成本很高,不同的面料、不同款式一件一件地缝制,成本很高,我们现在的生产线全部是采取人工智能,4.0的工业技术,用到了服装定制的生产上,不同款式和面料可以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,实现大规模的生产,这样我的成本就降下来了,服装定制从原来的高端消费走向了大众消费。

      黄伟军:未来,我们重点通过创新商业模式,比如共享、加盟等模式,在全国开办体验店,让顾客在我们体验店体验,跟设计师进行交流,通过手机网上定制平台定制,实现线上定制,线下体验,线上线下相结合,真正让定制走向大众化。

      经过30多年的发展,目前,芦淞服饰行业拥有各类服饰鞋帽专业市场38个,汇集国内外知名品牌4千多个,服饰加工企业4千多家,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,市场成交额超过500亿元,形成了以芦淞服饰市场群、株洲小巨蛋国际服饰品牌发布中心、新芦淞(白关)国际服饰产业园、株洲龙泉(中部)总部经济示范区、大美新芦淞商贸物流园、株洲服饰电商产业园7大项目为代表的服饰全产业链,正在加速向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前进。芦淞服饰产业,是我省50大重点培育产业之一,也是株洲中国动力谷“3+5+2”的产业体系中的核心产业之一。

    随着时代发展,为加速实现芦淞服饰千亿产业的目标,在全国服装消费量不断攀升的形势下,服饰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,瞄准这个趋势,芦淞区凭借优势,加快引进,发展服饰产业。加快服饰产业发展形成一条集研发设计、生产加工、仓储物流、品牌推广、展示销售、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服饰产业链。目前,根据规划,我市正在布局打造25、5平方公里的服饰城,总投资500亿元,5到8年内,将缔造400万平方米服饰生产加工园区,60万平方米布辅料市场、400家以上品牌服饰企业入驻,40万以上服饰从业人员的中国中部服饰产业新城。

说起芦淞市场群

是不是该买秋装啦

华丽、中国城、金轮、智超......你更喜欢哪?